中國新聞網(wǎng)-上海新聞
上海分社正文
外高橋滬劇傳承美育基地在滬揭牌
2024年06月23日 21:00   來源:中新網(wǎng)上海  

  中新網(wǎng)上海新聞6月23日電 (記者 王笈)“人盼成雙月盼圓”“悲涼世界”“你說我不肯原諒你”……隨著經(jīng)典滬劇《大雷雨》23日在上海外高橋文化藝術中心唱響,由外高橋文化藝術中心攜手上海滬劇院共建的外高橋滬劇傳承美育基地正式揭牌。

外高橋滬劇傳承美育基地正式揭牌。 主辦方供圖
外高橋滬劇傳承美育基地正式揭牌。 主辦方供圖

  戲迷找到“心之歸屬”

  滬劇作為上海市地方傳統(tǒng)戲劇,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之一。滬劇《大雷雨》根據(jù)吳琛話劇本《寒夜曲》改編,1950年由石筱英、邵濱孫、筱愛琴首次搬上滬劇舞臺,1979年經(jīng)過改編整理傳唱至今。此劇因故事情節(jié)曲折、人物內心復雜,對演員的唱腔及表演要求很高,首演以來深受觀眾喜愛,留下了“夫妻會”“花園會”等經(jīng)典折子戲。

  當日現(xiàn)場,不僅有家住外高橋的居民,還有不少戲迷從城市各個角落趕來,重溫這部關乎命運與自我救贖的心靈大戲。從浦江鎮(zhèn)搬來此地的曹阿姨是有著50年戲齡的老戲迷,去年外高橋文化藝術中心成立后,她又重新找到了看戲的地方。聽說這里要變成滬劇傳承美育基地,她興致勃勃地來捧場,還不忘拍照發(fā)朋友圈,招呼小姊妹有空來看戲。

  精致優(yōu)雅的滬劇總能以抒情的唱腔和青春靚麗的造型打動觀眾,也讓人從中感受特別的“上海腔調”。為助力基地打造,華人夢想和上海滬劇院精心策劃了“滬‘聚’外高橋”藝術普及系列演出,14場滬劇演出涵蓋經(jīng)典傳統(tǒng)劇目、“點播率”極高的折子戲以及韻味悠長的清音會等多種形式,將讓喜愛滬劇的市民觀眾一飽眼福;剡將推出滬劇藝術鑒賞、滬劇藝術交流指導、滬語方言普及等一系列有趣味性的活動,吸引更多年輕人走進劇場,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經(jīng)典滬劇唱響于上海外高橋文化藝術中心。 主辦方供圖
經(jīng)典滬劇唱響于上海外高橋文化藝術中心。 主辦方供圖

  申韻悠長,代代相傳

  外高橋文化藝術中心自去年6月啟幕以來,憑借一系列高質量演出和豐富多樣的藝術活動成為深受周邊市民觀眾喜愛文藝據(jù)點。這里也是青年藝術家的孵化地,中心推出支持和培育青年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新生代”系列演出,讓年輕藝術家得以圓夢舞臺。

  劇院不應只是觀看藝術表演的場所,也應是市民共享的文化客堂間,更是新老觀眾感受上海魅力的一個窗口。之所以選擇在這里建立滬劇傳承美育基地,華人文化劇院運營負責人陳西加表示,“過去一年,外高橋文化藝術中心舉辦了逾140場演出,其中幾場滬劇演出尤為火爆,我們發(fā)現(xiàn)滬劇在外高橋有著比我們預期更龐大的受眾群體,這讓我們既意外又欣喜!

  作為一座老百姓家門口的劇院,外高橋文化藝術中心在提供市民藝術養(yǎng)分的同時,也承擔著助力社會大美育、傳播上海聲音的職責。陳西加說:“在社區(qū)群眾中傳播與普及滬劇、滬語文化,一方面是為讓大眾了解和欣賞這一本土非遺藝術,另一方面也希望通過滬劇表演以及美育課堂,加大對滬劇特色文化社會大美育的建設,助力更多市民群眾享受到文化大發(fā)展和大繁榮的豐碩成果!

  滬劇傳承美育基地特聘來自上海滬劇院優(yōu)秀青年演員丁葉波、江紫珊、王涵馨為藝術指導。(完)

注: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注明出處!   

編輯:王笈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
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常年法律顧問:上海金茂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