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網-上海新聞
上海分社正文
東西問丨程多多:“風從海上來”的海派繪畫如何傳承與發(fā)展?
2024年04月03日 11:07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上海4月2日電 題:“風從海上來”的海派繪畫如何傳承發(fā)展?

  ——專訪程十發(fā)藝術館名譽館長、上海中國畫院海外特聘畫師程多多

  作者 高志苗

  “海派”是上海城市形象的重要標簽,海派繪畫對城市形象的構成產生了重要作用。什么是海派繪畫?海派繪畫是在怎樣的社會文化背景下產生、又隨發(fā)展呈現出什么新特點?如何傳承發(fā)展海派繪畫?中國書畫家程十發(fā)之子、程十發(fā)藝術館名譽館長、上海中國畫院海外特聘畫師程多多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作為海派繪畫傳承人,您如何理解海派藝術?怎樣的社會文化背景下產生了海派繪畫?

  程多多:海派這個題目比較大,從某種角度理解,海派就是“上海貨”,它不光是繪畫,也包括生活等多方面延伸出來的上海風格。

  就繪畫而言,上海開埠之后,工商業(yè)的發(fā)展使這里成為新的繪畫市場,吸引了江浙一帶專業(yè)畫家,居于主流地位的被稱為“海派”群體。年畫、寫真小照、傳統(tǒng)國畫、西洋畫、月份牌等各種繪畫形式都集中在這里,可以說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不拘泥于哪個特殊的畫派,這就形成了海派繪畫的范疇,F在流行的說法是,海派繪畫是從“清末海派四杰”虛谷、任伯年、蒲華、吳昌碩開始的。

  作為生于斯、長于斯的上海畫家,我父親(程十發(fā))當然也是海派畫家中的一份子,但是籠統(tǒng)來講,不能局限在海派,應該著眼于整個中國繪畫史。他本人是從臨摹到了解,再到吃透各家的特長,將各家的高招融會貫通成為一體。

  我父親曾經用8個字描述海派繪畫:“海派無派、海納百川”。海派無派,因為海派并不是特殊的繪畫方式,其實是包羅萬象的。因此海派要著眼于外面,不能死守著“我們是海派的藝術家”,只畫海派也就沒有什么名堂了。

  程十發(fā)、程多多合作作品《鶴鹿呈祥—家鄉(xiāng)好》!(受訪者供圖)
程十發(fā)、程多多合作作品《鶴鹿呈祥—家鄉(xiāng)好》!(受訪者供圖)

  中新社記者:哪些是您父親比較有代表性的海派畫作?您如何理解這些畫作?

  程多多:我父親從小就很喜歡繪畫,也接受了很多傳統(tǒng)教育。當初家父在美術專科學校是學習山水畫的,同時兼學些花卉,所以這兩門專業(yè)可以算是科班出身。而他的人物畫是自學的。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上需要以人物創(chuàng)作為主的連環(huán)畫人才,他就另起“爐灶”,重新學習畫人物。猶如那些戲曲表演藝術的大師們,為摸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特長的表演藝術,千方百計刻苦地去摸索、探討和實踐,繼而創(chuàng)造出符合自身條件又能讓觀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新流派。

  家父為適應新社會對人物畫的強烈需求,去探索、去實踐、去訓練自己,在不長的一段時期內,他的人物畫有了長足進步。這可以在他早年所畫的連環(huán)畫畫稿中,以及大量的插圖中明顯地感受到。他一方面向古人學習,另一方面又向洋人討教,在這集大成式的學習中他的體會就更深了。他從中國古代的吳道子、梁楷、牧溪、李公麟,后來的陳老蓮、曾鯨、任伯年等人物畫大家及許多唐、宋、元代那些沒有落款的無名氏的作品里,更有他特別重視的民間藝術中去尋覓真知。

  同時,他也從外國的大畫家那里學習,研究安格爾、丟勒、倫勃朗和早期法國印象派代表及整個拉斐爾前派的繪畫等;他還從昆曲及傳統(tǒng)戲曲的舞蹈中體會中國畫的線條及韻味;更從攝影藝術去理解色彩的相互關系。一個成功的藝術家所掌握的知識應該是全面的,可以說是包羅萬象的。因此,在所謂的海派的花園里開了一朵比較好看的花,形成了一種新的風格,外界稱其為“程家樣”。

  程十發(fā)作品《牧牛圖》!(受訪者供圖)
程十發(fā)作品《牧牛圖》。 (受訪者供圖)

  中新社記者:1981年您赴美深造,您是如何吸收東西文化精華,同時兼容并蓄地嘗試以中國傳統(tǒng)畫技法來表達思想的?

  程多多:我也從小喜歡畫畫,一直在父親身邊畫。后來有機會出去念書,父親說作為一個畫家要出去看,于是我就出國留學。我們那時候能看到的好的外國藝術創(chuàng)作少,所以思想不夠放得開,尤其是畫中國畫的,思想放不開,僅靠技巧放開一點,沒什么大作用,墨守成規(guī)畫來畫去就畫到老路上了。當年我嘗試著先提高眼界,然后再想辦法提高自己的繪畫水平。

  程多多在上海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受訪者供圖)
程多多在上海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受訪者供圖)

  我是舊金山藝術學院(San Francisco Art Institute)第一個中國大陸學生,可以說像個寵兒一樣,老師們也很開心。在那段時間里除了專業(yè)課外,我還聽了雕塑、攝影等課程,豐富了我的知識體系。

  正如我父親所說,畫畫不能光在繪畫上動腦筋,也要在別的地方動腦筋,學習各方面的知識,觸類旁通。我父親自身就是如此,他懂戲曲、攝影、電影、文學等,這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繼承的。

  談到畢業(yè)作品,我拿了一張很大的宣紙,裱在油畫布上畫了一張油畫,上面滿是線條,完全是抽象的。因為我們學校講抽象,我說自然界光的色彩變化就是這樣,結果在展覽會上得到了表揚。

  我寫的東西也蠻有意思,我告訴他們學校里師生們在研究的這些關于抽象的問題,我們老祖宗600年前已經解決了。我們明朝有個大畫家叫徐文長(徐渭),你看他畫的水墨葡萄,乍看是一團團的墨跡,再仔細看卻是一顆顆葡萄,但再細看又是一片墨跡,我說這就是在是與不是之間,這就是中國人的抽象。

  畢業(yè)后我就在中美國際學校里做美術教師,也幫社會畫了不少畫。舉個例子,我畫了很多金門橋,金門大橋慶祝建成50周年那年,舊金山政府送給我一個獎狀,說我是唯一受官方認證繪畫金門大橋的中國畫畫家。

  1987年程多多(左)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畫展,時任市長黛安·范因斯坦(右)前來祝賀!(受訪者供圖)
1987年程多多(左)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畫展,時任市長黛安·范因斯坦(右)前來祝賀!(受訪者供圖)

  我是用中國畫來畫金門大橋的,當時我的想法是,我來美國是來學習的,來學習他們的藝術精華,但我是中國畫家,所以我也有責任,要教他們欣賞中國畫。如果我畫西湖、黃山,美國人看不懂,因為他們沒去過、或許也沒什么印象。因此我專門用傳統(tǒng)的中國畫來描繪美國的景色,畫金門橋、美國大峽谷等風景。他們一看橋蠻漂亮的,然后探究這是中國畫。要讓他們知道中國畫原來是這樣,也能表達他們的世界,讓他們有直接的感受,讓他們去了解中國畫宣紙上筆墨的玄妙。

  其實當時我父親倒是蠻擔心我的學業(yè)。他有個朋友從中國回美時,父親托朋友帶了一張他畫得很傳統(tǒng)的畫給我,當時我好奇為什么帶這張畫。那位教授講,父親托他帶這張很傳統(tǒng)的畫,就是要提醒我,不要畫到后來成洋畫了,你是中國畫家,還是要堅持畫中國畫,雖然用了洋人的方法但也不能畫成西洋畫。后來我把這張畫捐給了程十發(fā)藝術館。

  中新社記者:您覺得海派畫作在中外藝術交流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風從海上來”的海派繪畫應如何傳承發(fā)展?

  程多多:繪畫或者其他任何事物都要發(fā)展,以前有句話叫筆墨要跟隨時代,環(huán)境、時代變了,筆墨的方法也要變,要有創(chuàng)新。但創(chuàng)新也要有根基,不是自己想到哪里就亂來,要有傳統(tǒng),然后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結合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這就是所謂的洋為中用。

  這也不是一句話那么簡單,成功的人不是很多,因為這個畢竟不是很容易融洽的東西。我父親屬于結合得比較好的,他的畫里很多都是西方概念的一些東西,因為他也喜歡攝影、電影、外國繪畫和文學,他能從里面辨別與吸收人家的長處。

  我父親的畫作中繼承了很多以前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包括很多洋人的東西,比如色彩關系、結構、造型、線條等。我認為這也是我們現在要做的工作,根據對傳統(tǒng)、對別人長處的了解,尋找自己的方法去結合,這樣才能夠出新的東西。

  中國畫傳統(tǒng)如何與西洋畫結合?1979年4月8日程十發(fā)為李準、嚴勵作畫時談及:西方一百多年的印象派繪畫就向日本學習了東方藝術,這一點從早期印象派作品中可以看出。這樣的畫法才算傳統(tǒng)技法與西洋畫相結合。這要靠探索,只要有感情地去看、去畫,就可以達此目的。

  外國的東西一定要多看,要相結合。我們不是看多了、給影響壞了,實際還是看得太少,F在有些人一聽抽象派就認為要批判,但要他講出幾個抽象派的名字反而講不出。應該多了解,多熟悉。東方的藝術概括手法已為西方藝術大家所吸收,如馬蒂斯就吸取了用線條來畫油畫。

  中新社記者:您對年輕一代的海派畫家有何寄語?

  程多多:現在的年輕人,思想比較開放,敢闖敢干,我唯一的忠告就是要有基礎,需要有傳統(tǒng)、有根底。我們有句話叫:“你連造型能力都沒有掌握好,畫出來的人肯定是變形的!睕]有基礎變形的畫跟有基礎變形的畫是不一樣的。

  作者簡介:

  程十發(fā)藝術館名譽館長、上海中國畫院海外特聘畫師程多多。(受訪者供圖)
程十發(fā)藝術館名譽館長、上海中國畫院海外特聘畫師程多多。(受訪者供圖)

  程多多,現任程十發(fā)藝術館名譽館長、上海中國畫院海外特聘畫師、中國海派書畫家程十發(fā)之子,1981年前往美國舊金山藝術研究院深造,并于1986年獲該校美術碩士學位。曾出版和發(fā)表了許多有關繪畫和攝影作品以及相關探討文章。其作品多為中西方人士喜愛和收藏。

注: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注明出處!   

編輯:王丹沁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常年法律顧問:上海金茂律師事務所